中國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1952年沿海和內地的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分別為69.4%和30.6%。30多年來,內地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比沿海的工業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到1984年,沿海與內地的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改變為59.8%和40.2%。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了相當規模的工業,除西藏以外,工業總產值都超過了農業總產值,鄉鎮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1]
1957—1976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這期間,中國工業主要依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發揚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不僅贏得了一定的增長速度,而且作為傳統工業但是經濟薄弱環節的石油工業,以及作為新興工業的化學工業和電子工業還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作為高科技產業的核工業和航天工業還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1957~1976年,石油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1%上升到6.2%,化學工業產值比重由6.8%上升到11%。"兩彈一星"也是在這期間試驗成功的。 [2]
1979年以來,中國工業生產一直呈高速發展勢頭。1997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17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4680億元,重工業增加值1707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7%和10.5%。今天,中國不僅能制造飛機、船舶、汽車,還能制造人造地球衛星以及現代化的工業設備。一個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門類比較齊全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已經建立起來。 [2]